《小说六讲》,讲的不只是小说,也是生活。 这六堂小说课体贴入微,富有亲和力。没有高头华章,没有艰深理论,没有概念术语,王安忆结合自己的生活、文学生涯,侃侃而谈。 翻开书的初始,我愣了愣,它不符合我的预期。最初的几篇,写得就像回忆录。王安忆说,1977年,她写下了第一篇获出版社接纳的文章,...
作者:赵青新 发布日期:2021-10-18
近日,读了黎族作家叶传雄新出炉的散文集《黎山笔记》,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对大山的深情,也了解到书中频繁出现的另一位人物望坡居士与大山的不解之缘。我被他们对大山的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内涵的诗文所打动。 《黎山笔记》是一部散文集。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望坡居士与醉美琼中》,第二...
作者:郑红瑾 发布日期:2021-10-18
【中国故事·“七一勋章”获得者】 石光银,陕西定边人,1973年7月入党。他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
作者:岩波 发布日期:2021-10-08
这段茶史写在一条弯曲的石板路上,有一丛丛野草在铺路石的夹缝中冒头,好比往昔故事的逗号与句点,顺着道路一段段向前延伸。路两侧是两排相向的民居,高高低低,从路头相伴路尾,像是“月”字的左右两笔,路头一座民居连接两侧,加上路中两条排水设施,让这个山寨活像写在陡峭山顶的一个“月”字。它的名字果然...
作者:杨少衡 发布日期:2021-10-08
【文坛述往】 那是1997年,我供职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深秋的一天,我刚走进《昆仑》杂志编辑部,主任张俊南、副主任丁临一、编辑余戈便跟着走了进来。他们把一叠厚厚的稿件放在案几上,说稿子基础不错,希望我看一看,帮他们做决定。但有一个问题,作者不知在什么地方,送来稿件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作者:?程步涛 发布日期:2021-10-08
家住海南,现在全年都能闻到粽子的浓香。 儿时,为了挣生产队的工分,五岁的我就开始给生产队放牛,每天早上起来,期待在母亲熬煮的地瓜粥里能捞到像粽子一般大小的蔞,此物是用野生的菠萝叶子编织,然后灌上粳米,放在粥里煮,粳米吸收菠萝叶子的汁,也有粽子的味道,就权当是粽子了。一只手里拿着蔞...
作者:李孟森 发布日期:2021-09-28
【书评节选】 作者: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汉学家、作家、记者、摄影师) 对我来说,中国,尤其是北京,是我生命中许多阶段的“家”,那是我拥有丰富经历的地方,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京是我心所向的城市,当我回到那里,我感觉就像在家一样。我总想去北京,虽然我对我在意大利的家有少许...
作者:阿德里亚诺·马达罗 发布日期:2021-08-06
雷欧幻像 《墨多多谜境冒险系列阳光版25:稻草人之乡》 《墨多多谜境冒险·阳光版261:雪山巨魔》 1995至2009年间出生的这一代人,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大家习惯把他们称为“z世代”。这一代人,同时也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受众...
作者:陈蔚林 发布日期:2021-08-03
《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六叔的画,以延津人事为题,既有日常也有神鬼,既写实又后现代,深得“我”这个作家的喜爱。六叔死后,六婶一把火烧了他所有的画,出于纪念,“我”以记忆中六叔的画为母本,写下了这部小...
作者:刘震云 发布日期:2021-08-03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家杨潇的新作,讲述了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家杨潇重新踏上这条1600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
作者:杨潇 发布日期:2021-08-03